QQ在线客服
免费咨询热线
400-615-1233
工作时间-工作日
8:30-17:30
首页
图书
资源
书目
智慧学习
留言
新思网校
华腾资源
首页
图书
资源
书目
智慧学习
留言
新思网校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意见反馈
分享
阅读
0
出版信息
类 别:
护理系列
书 名: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主 编:
张海燕
定 价:
69
开 本:
16开
印刷方式:
黑白
页 数:
384
时 间:
2020年11月
出 版 社: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书 号:
978-7-5576-7714-5
在线试读
|
下载
样书申请
教学资料包(完整版)
内容摘要
本教材除绪论外共分二十一个章节,主要内容包括疾病概论,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代谢紊乱,炎症,发热,肿瘤,缺氧,休克,呼吸系统疾病,呼吸衰竭,心血管系统疾病,心力衰竭,消化系统疾病,肝性脑病,泌尿系统疾病,肾衰竭,生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传染病。
本书适合高等职业教育医护类专业使用,也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目录
绪论
0.1.1 病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0.1.2 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0.1.3 病理学的发展史
0.1.4 病理学的基本内容
0.1.5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0.1.6 病理学的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0.1.7 学习病理学的方法和指导思想
第1章 疾病概论
1.1 健康与疾病
1.1.1 健康
1.1.2 疾病
1.1.3 亚健康
1.2 病因学
1.2.1 疾病的原因
1.2.2 疾病发生的条件
1.3 发病学
1.3.1 疾病发生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1.3.2 疾病发生与发展的基本机制
1.4 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1.4.1 疾病的经过
1.4.2 疾病的转归
第2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2.1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2.1.1 萎缩
2.1.2 肥大
2.1.3 增生
2.1.4 化生
2.2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2.2.1 细胞损伤的原因及机制
2.2.2 形态学变化
2.2.3 细胞老化
2.3 损伤的修复
2.3.1 再生
2.3.2 纤维性修复
2.3.3 创伤愈合
第3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3.1 充血和淤血
3.1.1 充血
3.1.2 淤血
3.2 出血
3.2.1 出血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3.2.2 出血的病理变化
3.2.3 出血的后果
3.3 血栓形成
3.3.1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3.3.2 血栓形成过程和血栓的类型
3.3.3 血栓的结局
3.3.4 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3.4 栓塞
3.4.1 栓子的运行途径
3.4.2 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3.5 梗死
3.5.1 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3.5.2 梗死的形态特征及类型
3.5.3 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第4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4.1 水、钠代谢障碍
4.1.1 正常水、钠代谢
4.1.2 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
4.1.3 低钠血症
4.1.4 高钠血症
4.1.5 正常血钠性水代谢障碍
4.2 钾代谢障碍
4.2.1 正常钾代谢
4.2.2 低钾血症
4.2.3 高钾血症
第5章 酸碱代谢紊乱
5.1 酸碱平衡的调节
5.1.1 酸、碱的概念及其来源
5.1.2 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
5.1.3 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指标及其意义
5.2 单纯的酸碱平衡紊乱
5.2.1 代谢性酸中毒
5.2.2 呼吸性酸中毒
5.2.3 代谢性碱中毒
5.2.4 呼吸性碱中毒
5.3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5.3.1 双重性酸碱平衡紊乱
5.3.2 三重性酸碱平衡紊乱
第6章 炎症
6.1 炎症概述
6.1.1 炎症的概念
6.1.2 炎症的原因
6.1.3 炎症介质
6.2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6.2.1 变质
6.2.2 渗出
6.2.3 增生
6.3 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6.3.1 炎症的局部表现
6.3.2 炎症的全身反应
6.4 炎症的类型
6.4.1 按病程分类
6.4.2 按基本病理变化分类
6.5 炎症的结局
6.5.1 痊愈
6.5.2 迁延为慢性
6.5.3 蔓延扩散
第7章 发热
7.1 发热的原因和发生机制
7.1.1 发热的原因
7.1.2 发热的发生机制
7.1.3 发热的分期
7.2 发热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
7.2.1 发热时机体的代谢变化
7.2.2 发热时机体的功能变化
7.2.3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和防治原则
第8章 肿瘤
8.1 肿瘤的概念
8.2 肿瘤的基本特征
8.2.1 肿瘤的肉眼观形态
8.2.2 肿瘤的组织结构
8.3 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
8.3.1 肿瘤的分化
8.3.2 肿瘤的异型性
8.4 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8.4.1 肿瘤的生长
8.4.2 肿瘤的扩散
8.4.3 肿瘤的复发
8.4.4 肿瘤的分级与分期
8.5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8.5.1 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8.5.2 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8.6 肿瘤的命名和分类
8.6.1 肿瘤的命名
8.6.2 肿瘤的分类
8.7 肿瘤的鉴别
8.7.1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鉴别
8.7.2 癌与肉瘤的鉴别
8.8 癌前病变、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8.8.1 癌前病变
8.8.2 不典型增生
8.8.3 原位癌
8.9 常见肿瘤举例
8.9.1 上皮组织肿瘤
8.9.2 间叶组织肿瘤
8.10 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8.10.1 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8.10.2 环境致癌因素及致癌机制
8.10.3 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因及其作用机制
第9章 缺氧
9.1 常用血氧指标及其意义
9.2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
9.2.1 乏氧性缺氧
9.2.2 血液性缺氧
9.2.3 循环性缺氧
9.2.4 组织性缺氧
9.3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9.3.1 呼吸系统的变化
9.3.2 循环系统的变化
9.3.3 血液系统的变化
9.3.4 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9.3.5 组织细胞的变化
9.4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9.4.1 年龄
9.4.2 机体的代谢和功能状态
9.4.3 机体的代偿适应能力
9.5 氧疗和氧中毒
9.5.1 氧疗
9.5.2 氧中毒
第10章 休克
10.1 休克的原因与分类
10.1.1 休克的原因
10.1.2 休克的分类
10.2 休克的发展过程和发病机制
10.2.1 休克Ⅰ期
10.2.2 休克Ⅱ期
10.2.3 休克Ⅲ期
10.3 休克时的代谢与功能变化
10.3.1 代谢改变
10.3.2 细胞损伤
10.3.3 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10.4 几种常见休克的特点
10.4.1 感染性休克
10.4.2 心源性休克
10.4.3 过敏性休克
10.4.4 神经源性休克
10.5 休克的防治原则
10.5.1 病因学防治
10.5.2 纠正酸中毒
10.5.3 补充血容量
10.5.4 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10.5.5 改善细胞代谢,防治细胞损害
10.5.6 防治器官功能衰竭
第11章 呼吸系统疾病
11.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1.1.1 慢性支气管炎
11.1.2 支气管哮喘
11.1.3 肺气肿
11.1.4 支气管扩张症
11.1.5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1.2 肺炎
11.2.1 细菌性肺炎
11.2.2 病毒性肺炎
11.2.3 支原体性肺炎
11.3 肺尘埃沉着病
11.3.1 硅沉着病
11.3.2 石棉沉着病
11.4 呼吸系统常见肿瘤
11.4.1 鼻咽癌
11.4.2 肺癌
第12章 呼吸衰竭
12.1 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2.1.1 肺通气功能障碍
12.1.2 肺换气功能障碍
12.2 机体主要的代谢和功能变化
12.2.1 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12.2.2 呼吸系统变化
12.2.3 循环系统变化
12.2.4 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12.2.5 肾功能变化
12.2.6 胃肠道变化
12.3 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12.3.1 防治原发病及诱因
12.3.2 提高PaO2
12.3.3 降低PaCO2
12.3.4 改善内环境及重要器官的功能
第13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13.1 动脉粥样硬化
13.1.1 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
13.1.2 病理变化
13.1.3 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
13.1.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和冠心病
13.2 原发性高血压
13.2.1 病因和发病机制
13.2.2 类型和病理变化
13.3 风湿病
13.3.1 病因和发病机制
13.3.2 基本病理变化
13.3.3 风湿性心脏病
13.3.4 其他器官风湿的病变
13.4 感染性心内膜炎
13.4.1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13.4.2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13.5 慢性心瓣膜病
13.5.1 二尖瓣狭窄
13.5.2 二尖瓣关闭不全
13.5.3 主动脉瓣狭窄
13.5.4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第14章 心力衰竭
14.1 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及分类
14.1.1 心力衰竭的病因
14.1.2 心力衰竭的诱因
14.1.3 心力衰竭的分类
14.2 心力衰竭的代偿
14.2.1 心脏的代偿反应
14.2.2 心外的代偿
14.2.3 神经-体液的代偿反应
14.3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14.3.1 心肌收缩性减弱
14.3.2 心室舒张功能异常
14.3.3 心脏各部舒缩活动不协调
14.4 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14.4.1 心输出量减少
14.4.2 肺循环淤血
14.4.3 体循环淤血
14.5 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14.5.1 防治原发病及消除诱因
14.5.2 减轻心脏负荷
14.5.3 改善心脏泵血功能
14.5.4 综合治疗
第15章 消化系统疾病
15.1 慢性胃炎
15.1.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5.1.2 病理类型和病理变化
15.2 消化性溃疡
15.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5.2.2 病理变化
15.2.3 临床病理联系
15.2.4 结局和并发症
15.3 病毒性肝炎
15.3.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5.3.2 病理变化
15.3.3 临床病理类型
15.3.4 预防原则
15.4 肝硬化
15.4.1 门脉性肝硬化
15.4.2 坏死后肝硬化
15.4.3 胆汁性肝硬化
15.5 消化系统肿瘤
15.5.1 食管癌
15.5.2 胃癌
15.5.3 大肠癌
15.5.4 原发性肝癌
15.5.5 消化系统常见肿瘤的预防原则
第16章 肝性脑病
16.1 肝性脑病的分类与分期
16.1.1 肝性脑病的分类
16.1.2 肝性脑病的分期
16.2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16.2.1 氨中毒学说
16.2.2 GABA学说
16.2.3 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16.2.4 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
16.2.5 其他神经毒质的作用
16.3 肝性脑病的诱因
16.3.1 氮的负荷增加
16.3.2 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强
16.3.3 脑的敏感性增高
16.4 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
16.4.1 防治诱因
16.4.2 降低血氨
16.4.3 其他治疗措施
16.4.4 肝移植
第17章 泌尿系统疾病
17.1 肾小球肾炎
17.1.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7.1.2 基本病理变化
17.1.3 临床病理联系
17.1.4 常见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
17.2 肾盂肾炎
17.2.1 病因
17.2.2 感染途径
17.2.3 分类
17.3 泌尿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17.3.1 肾细胞癌
17.3.2 肾母细胞瘤
17.3.3 膀胱癌
第18章 肾衰竭
18.1 急性肾衰竭
18.1.1 病因及分类
18.1.2 发病机制
18.1.3 功能及代谢变化
18.1.4 防治原则
18.2 慢性肾衰竭
18.2.1 病因
18.2.2 发展过程
18.2.3 发病机制
18.2.4 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18.2.5 防治原则
18.3 尿毒症
18.3.1 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机制
18.3.2 防治原则
第19章 生殖系统疾病
19.1 慢性子宫颈炎
19.1.1 子宫颈糜烂
19.1.2 子宫颈腺囊肿
19.1.3 子宫颈息肉
19.1.4 子宫颈肥大
19.2 子宫内膜增生
19.2.1 单纯性增生
19.2.2 复杂性增生
19.2.3 非典型性增生
19.3 生殖系统常见肿瘤
19.3.1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子宫颈癌
19.3.2 子宫内膜癌
19.3.3 子宫平滑肌瘤
19.3.4 滋养细胞肿瘤
19.3.5 卵巢常见肿瘤
19.3.6 卵巢性索间质肿瘤
19.4 乳腺疾病
19.4.1 乳腺增生性病变
19.4.2 乳腺纤维腺瘤
19.4.3 乳腺癌
19.5 前列腺疾病
19.5.1 前列腺增生症
19.5.2 前列腺癌
第20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20.1 甲状腺疾病
20.1.1 甲状腺炎
20.1.2 甲状腺肿
20.1.3 甲状腺肿瘤
20.2 胰岛疾病
20.2.1 糖尿病
20.2.2 胰岛细胞瘤
第21章 传染病
21.1 结核病
21.1.1 结核病概述
21.1.2 肺结核
21.1.3 肺外器官结核
21.2 伤寒
21.2.1 病因及传播途径
21.2.2 发病机制
21.2.3 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21.2.4 并发症及结局
21.3 细菌性痢疾
21.3.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1.3.2 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21.4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1.4.1 病因和发病机制
21.4.2 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21.5 流行性乙型脑炎
21.5.1 病因及传播途径
21.5.2 病理变化
21.5.3 临床病理联系
21.6 淋病
21.6.1 病因及传播途径
21.6.2 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21.7 尖锐湿疣
21.7.1 病因及传播途径
21.7.2 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21.8 梅毒
21.8.1 病因及传播途径
21.8.2 基本病理变化
21.8.3 分型及分期
21.9 艾滋病
21.9.1 病因和发病机制
21.9.2 病理变化
21.9.3 临床病理联系
参考文献
主编信息
张海燕,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相关图书
×
Close
样书申请
申请书名:
书号:
姓名:
手机:
地址:
学校名称(必填):
留言:
(选填)